案例背景:理赔争议产生
202X年5月,客户B女士因其父亲C先生的意外受伤向保险公司申请理赔。经核查,该事故发生于1年前,现属于延迟报案,导致保险公司难以准确界定C先生出险时具体工种及职业性质。根据病历记载的“钩机砸伤”事实,故依据条款约定中建筑工人相关赔付标准按合理支出部分的50%比例赔付,但B女士否认C先生当时从事建筑行业工种,坚持要求全额赔付,多次以投诉施压并拒绝与属地理赔人员沟通。
化解措施:专业调解三维发力:
1、迅速响应,打破沟通壁垒
保险公司立即更换非属地专员Y先生对接,耐心解释职业类别划分标准及比例赔付的合同条款依据。消除客户对属地专员的对立情绪;
2、多方协同,强化专业公信力
保险公司联合合作经纪公司通过双渠道沟通,由经纪方同步阐释理赔标准的客观性,形成服务合力;
3、高频沟通,精准消除疑虑
在8天内主动沟通5次,针对医疗记录与条款的关联性逐条分析,以“事实+条款”双维度解读增强说服力。
争议化解,关键事实认知共识
经调解,B女士逐渐理解三个关键事实:
1、延迟报案导致事故场景无法还原,属客观障碍;
2、病历中“工作受伤”记载必然涉及职业类别确认与风险评级,也会影响最终赔付金额;
3、50%赔付比例已是现有证据下的最优方案。
最终,B女士接受调解方案并主动撤销投诉。
本案启示:构建和谐金融关系的三重逻辑
1、调解前置化:在争议初期尽量消除客户的对立情绪,为友好协商创造基础;
2、服务立体化:保险公司与经纪渠道形成合力,提升服务公信力;
3、沟通透明化:以条款依据与客观事实为核心,化解认知差异。
以案说险:专业与温度并重的理赔哲学
理赔纠纷的化解核心在于“专业调解+用心服务”。本案通过快速响应、多维度解析与持续沟通,将争议转化为信任——当客户感受到程序公正与服务诚意时,保险才能真正成为和谐金融关系的稳定器,让“保险为民”的理念在每一次纠纷化解中落地生根。
河南分公司