请输入关键字
风险提示 | 火眼金睛,避开财产保险销售误导陷阱
发布时间:2025.10.20 点击量:583

 消费者购买财产保险(如车险、家财险、意外险等)是为了获得一份安心的保障。然而,个别不规范的销售行为可能会您带来困扰。华泰财险特此提示,助您识别并避开常见销售误导陷阱,明明白白买保险。

 

 陷阱一:“什么都保”——过度承诺

 误导话术:“买了这份保险,出了什么事都赔!”、“全险,啥都包!”

 真相:任何保险产品都有具体的保险责任和责任免除条款。不存在“万能”的保单。例如,车险不对驾驶员“酒驾”、“无证驾驶”等情况赔付;家财险通常不保珠宝、古董等贵重物品,除非特别约定。

 应对策略:消费者应主动询问:“责任免除有哪些?”并要求销售人员逐一说明。所有承保范围必须以保险合同条款为准,而非口头承诺。

 

 陷阱二:“混淆概念”——偷梁换柱

 误导话术:将“责任险”说成“意外险”,将“收益不确定的投连险”包装成“高收益理财产品”。

 真相:财产保险主要以补偿损失为核心功能,不同于重在人身保障或长期储蓄理财的寿险产品。要警惕对方将保险产品与银行存款、理财产品、基金等进行片面对比。

 应对策略:消费者应清楚了解自己买的是什么。直接提问:这是财产险还是寿险?是消费型还是返还型?它的主要功能是什么?

 

 陷阱三:“隐瞒条款”——刻意回避

 误导行为:只介绍产品的优点,对犹豫期、退保可能产生的损失、理赔的详细流程和限制条件等关键信息避而不谈。

 真相:这些信息直接关系到您的核心权益。例如,犹豫期内您可以无条件退保,但过了犹豫期再退保可能会有资金损失。

 应对策略:消费者应主动追问:“这份保险有犹豫期吗?多久?如果中途退保怎么处理?理赔的具体流程是什么?”并要求对方指出相关条款在合同中的位置。

 

 陷阱四:“饥饿营销”——炒作停售

 误导话术:“这款产品马上就要停售了,现在是最后一波福利!”、“限时限量,错过就没了!”

 真相:产品停售与否不应是您购买决策的首要依据。保险是长期规划,是否符合您的实际需求才是唯一标准。切勿因“抢购”心理而仓促决定。

 应对策略:消费者应保持冷静,不要被外界氛围干扰,独立思考这些问题:我到底需不需要这个保障?这个产品适合我吗?

 

 华泰财险教您“三要三不要”原则:

 要:核实资质——通过保险公司官方APP、热线、营业网点等正规渠道购买,核实销售人员身份。

 要:细读合同——一切以黑白字体的保险合同为准,签字前务必逐条阅读,尤其是责任免除和赔偿处理部分。

 要:理性消费——根据自身财产状况和风险需求,选择适合自己的产品,不盲目追求“全”或“贵”。

 

 不要:轻信口头承诺——所有销售人员的美好承诺,若未写入合同,均无效。

 不要:代签代操作——切勿让他人代您签署文件或操作手机,保护好个人身份信息和支付密码。

 不要:冲动决策——给自己留出冷静期,多比较、多思考,避免一时冲动购买。

 

 如果您遇到或怀疑存在销售误导行为,请立即通过以下途径联系我们核实或举报:

 官方客服热线:4006095509

 公司官网:www.ehuatai.com

 

 我们将坚决维护您的合法权益,对任何违规销售行为“零容忍”。让我们共同努力,营造一个清朗、诚信的金融消费环境。

上一条:银龄守护“财”安心 警惕“社区合作保险项目”陷阱
下一条:老有所保 银龄无忧——理性投资与适老服务同行风险提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