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6年2月1日,《金融机构产品适当性管理办法》将正式落地施行,这份由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出台的新规,不是金融消费的“门槛”,而是守护你钱袋子的“安全屏障”。
对金融机构,办法划出了明确的“红线”:所有投资型产品按风险从低到高至少划分为1-5级,发行与销售机构评级不一致时,按“孰高原则”执行,杜绝“低评高卖”;销售前将全面了解你的信息——从姓名、年龄等基本情况,到收入、资产等财务状况,再到风险偏好、投资目的等需求,普通投资者还需完成风险承受能力评估(12个月有效,12个月内未评估或情况变化需重新评估)。若产品风险等级高于你的承受力、购买资金与你的支付能力不匹配,除非你书面确认自愿承担风险,否则机构不得销售,更严禁代替你测评、夸大收益、主动推介高风险产品等行为。
对特殊群体,办法更是给予“特别守护”:65岁以上人群购买高风险产品,机构需追加信息了解、强化风险提示、给予更多考虑时间,线上流程还要适配老年人需求;不得向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销售产品,向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销售需经法定代理人同意且仅限低风险产品。每一笔交易的测评结果、告知资料、录音录像等,机构都要保存至少5年,确保过程可回溯、责任可追究。
对消费者而言,如实提供信息、重视风险提示,就能在办法的保护下,避开“盲目投资”的坑,真正实现“买适合的产品,享安心的服务”。